孛[bó]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原名寿山,后改为寿山的梵语名爱育黎拔力八达。[7]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顺宗答剌[là]麻八剌三子。其母为答己王妃[5],其兄长是阿木哥与元武宗海山。[2][6]
爱育黎拔力八达早年帮助兄长海山登基,被立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海山)病逝,爱育黎拔力八达随即革除元武宗弊政,以太子身份改组政府,废尚书省,恢复中书省职权,并改地方尚书省为 中书省。四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即位以后,政治上,停用至大银钞,大力推行汉法;文化教育上,推崇儒学,祭拜孔庙,封孔子五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同时命令文官将《贞 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文经典翻译为蒙古文,供蒙古贵族、色目人学习。皇庆二年(1313年),宣布恢复科举取士制度,规定选人以德行为首,能力以熟读四书五经为 先。晚年,其母逼迫其将铁木迭儿任命为太子太师,爱育黎拔力八达未能反对。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光天宫逝世,享年三十六岁,庙号仁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普颜笃皇帝。[2][8][3] 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促进了文化发展。 颁布了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如开发土地、增加税收收入等,这些政策推动了元朝经济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推进官制改革、加强边防建设等,整治了元武宗时期元朝颓败的局面。[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