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顺

西夏第四位皇帝
李乾顺(1083年-1139年6月4日[3]),即夏崇宗,夏惠宗李秉常梁太后之长子,夏仁宗李仁孝之父,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至1139年在位。[2]后人将其统治时期称为乾顺盛世。[5]
西夏天安礼定二年(1086年),年仅3岁的李乾顺登上帝位,朝政大权被其母梁太后和舅舅梁乙逋掌控,[2]梁氏统治时期,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西夏永安元年(1099年),辽国毒杀梁氏,李乾顺在辽国支持下亲政。[3]自西夏贞观四年(1104年)起,西夏受北宋攻伐,李乾顺向辽国求援以避免亡国。[4]西夏元德五年(1124年),李乾顺在金国劝诱下向其称臣。[6]西夏正德元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割陕西北部土地给西夏,从此确定了西夏的疆土范围。[3][6]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李乾顺逝世,终年五十七岁,其谥号为圣文皇帝,庙号崇宗,安葬于显陵[2][3]
李乾顺擅长诗文创作,著有《灵芝颂》等作品。[2]他在执政期间,整顿吏治,降低赋税,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在外交方面,他起初附辽和宋,其后又与金国合作剿灭辽、宋;在文化方面,他倡导汉族文化,将儒学作为国学。[3][4]他终结了西夏外戚贵族专权的局面,[7]开启了乾顺盛世,[5]并确定了西夏的疆土范围等。[3]夏国使臣李至忠评价道:“秉性英明,处事谨慎,守成令主也。”[8]

人物生平

年幼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