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曾(英文名:Ma Si Tsang,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1日),[1][2][9]字伯鲁,号景参,曾用艺名关始昌、风华子,原籍广东省顺德县桂洲镇(今顺德容桂),[1]中国粤剧表演艺术家,“马腔”创始人,被誉为“粤剧丑生泰斗”。[5] 在中小学时期,马师曾对戏剧产生兴趣。[1]中学毕业后,马师曾遵父母之命到香港做学徒,因忍受不了欺侮责骂而返回广州。其后,马师曾进入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开始了粤剧学徒的生活。[3][1]1918年初,马师曾被转卖给前来招收演员的大牛叶,其后被带到新加坡。[1][4]在新埠演出时,与靓元亨相遇,并拜靓元亨为师,随他参加普长春剧团的演出。1923年,马师曾被聘回香港人寿年戏班,接替正印丑生薛觉先。1925年,马师曾离开人寿年剧团,组建大罗天剧团。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马师曾应邀至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和美国演出。[1]1933年,马师曾从美国回到香港,组建太平剧团。作为剧团的台柱,马师曾率先编演“救亡粤剧”,如《汉奸的结果》。[3][5]1941年,香港沦陷后,马师曾带领全家人逃离香港,从澳门走迂回路线,最后在湛江落脚,其后又转往广西。1942年,马师曾在广西建立抗战剧团,率剧团到后方演抗战剧。[3]1948年,马师曾、红线女等主演的电影《审死官》在中国香港上映。[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师曾回到广州定居并参加粤剧工作。[3]1950年,马师曾在广州演出揭露国民党官僚与地主勾结、拉壮丁、打内战的现代剧《珠江泪》。[4]其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到香港从事演出并拍摄电影。[3][4]1955年4月21日,马师曾主演的电影《父母心》上映,[7]其后于同年底正式回广州工作。[4]1956年,马师曾被任命为广东粤剧团团长。同年,马师曾开始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等职;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3][4]1958年,马师曾开始担任广东粤剧院院长。其后,马师曾率团先后赴朝鲜、越南进行演出。1964年4月21日,马师曾因患气管癌,病逝于北京。[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0年4月2日,马师曾出生在广东,幼年时与家人一同在广州居住。[3][9]1907年,在祖父经商失败后,他随家人避债至武昌,投靠时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因而得到机会学习四书五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马家辗转逃回广州,住在西关曾家大巷,马师曾就近入读清平两等小学,15岁时考入敬业中学。在中小学时期,马师曾就对戏剧产生兴趣,每逢校庆或节日,都参加演出“文明戏”,还经常瞒着父母偷偷去看粤剧。当时广州有许多有名的粤剧名班和演员,马师曾最喜欢的是武生新华、小武周瑜利、靓元亨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