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支睾吸虫-抖音百科
华支睾吸虫(学名:Clonorchis sinensis[2]),又称肝吸虫,[3]是后睾科、支睾属的一种吸虫,[2]成虫寄生于人体和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3] 华支睾吸虫于1874年首次被发现,因睾丸呈分支状而得名,1908年在中国证实该病存在。1975年在中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该虫卵,继之又在此处战国楚墓古尸体内检获该虫卵。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华支睾吸虫(感染)被列为Ⅰ类生物危险因素,与肝胆管癌的发病有关。[3] 华支睾吸虫成虫具典型吸虫成虫形态结构。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半透明,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雌雄同体。虫体大小约为(10~25)mm×(3~5)mm。虫卵形似芝麻,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1] 华支睾吸虫流行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越南和韩国。华支睾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除人感染外,华支睾吸虫寄生于食鱼的哺乳类动物,狗和猫是最常见的储存宿主;主要通过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生或半生的鱼和虾而感染。[4]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大多没有症状且为良性病程,[4]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5]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为乏力、消化不良、头晕等,儿童患者有生长发育障碍。[4]在粪便、十二指肠抽吸液或胆汁标本中发现虫卵即可确诊,[4]胆道手术中找到成虫也可确诊。[5]治疗方法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其中内科治疗有吡喹酮、阿苯达唑、左旋咪唑,外科治疗有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6]预防措施有健康教育、粪便管理、查治患者。[3]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