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口镇-抖音百科
巷口镇位于渝东南的乌江下游,是武隆城区所在地,地处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结合部的皱褶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连江口镇,西临羊角镇、土坎镇,南界黄莺乡,北临仙女山镇,面积276.1平方公里。全镇辖21个村、8个社区居委。319国道(到黔江168公里)和乌江横穿东西,省际公路武隆至贵州道真公路(83公里)贯通南北。渝(重庆)怀(化)铁路(距长沙380公里)、渝(重庆)湘(长沙)高速公路建成后,到重庆主城区只需1小时车程,到长沙只需3个小时。镇内县道、村道公路四通八达,火白公路(县道)、中桐公路(县道)、武(武隆)丰(丰都)公路(县道)横穿其境。21个村行政村中,已有20个村,155个村民小组通公路,通车里程达161公里,加之常年通航的乌江黄金水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体系。 2017年12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签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武隆区巷口镇设立凤山街道芙蓉街道的批复》(渝府〔2017〕49号)批复:同意撤销巷口镇,设立凤山街道和芙蓉街道。凤山街道行政区域面积187.05平方公里,辖原巷口镇油坊、复兴、中山、红豆、梓潼5个社区和凤山、芋荷、黄渡、城东、走马、蒲板、万银、杨家、广坪、芦红、出水、中堆坝12个村。街道办事处驻长滨路217号。芙蓉街道行政区域面积89.05平方公里,辖原巷口镇芙蓉西路、芙蓉中路、中嘴3个社区和白杨、三坪、中鱼、黄金、东山、中兴、青吉、堰塘、石龙9个村。街道办事处驻芙蓉中路51号(原巷口镇政府驻地)。 历史沿革
巷口镇原名树德乡,民国19年(1930年),因其处于乌江 入关滩峡之口而改名为巷口。民国31年(1942年)起为设治局及县政府所在地,当时全镇辖19个保。1951年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十三保共8个保续置巷口镇;八、九、十、十一、十二保共5个保建广杨乡;十四至十九保置青杠乡。1953年8月扩巷口镇的凤山、水井、芋荷、梓潼、白笋、太坪、兴隆、凉水8村建芋荷乡,扩黄渡、茅坪村与黄莺乡的部分村建黄渡乡。1955年芋荷乡、黄渡乡撤后黄渡、茅坪村划回巷口镇。1958年再扩凤山、青春、梓潼、高桥、太平、凉水、黄渡、茅坪、板厂、万营、四合、土坎乡的银山、中赢村复置芋荷乡。1985年巷口镇辖复兴街、建设街、后街、冯家坡4个居民委员会及中堆村,26个居民组。1992年,青杠乡、芋荷乡、广杨乡并入,辖复兴街、建设街、后街、冯家坡、中山街、红豆树、南溪沟7个居民委员会,33个居民小组,29个村134个村民小组。1998年广杨乡划出,2002年荆竹、杨柳、茶坪划入仙女镇,巷口镇辖7个居委、18个村。2003年12月,全县乡镇建制调整,中嘴乡(柏香村夹二岩村民小组划入江口镇)、青吉乡、广杨乡、蒲板乡所属行政区域和仙女山镇茶坪村1社划入巷口镇,全镇辖49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居委,35个居民小组。2004年7月,在村(居)委规模调整中,将原49个村,3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1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对8个社区(居)委,35个居民小组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 青吉乡 2003年底撤销并入巷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