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宗祠

福建石狮市永宁镇的明代建筑
董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始建于明代,是董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保留了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祠堂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石笋”,露出地面约3.5米,最大直径约1.5米,形同春笋。据当地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沙堤董氏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布局

在宗祠正厅前横梁高悬一块“玉笋宗祠”匾额,字迹[yóu]劲,有颜鲁公之神韵,下款清晰可辨,题为“金门董氏诸裔孙立”。据族人介绍,金门古坑乡(古时称“许坑乡”)董氏与石狮沙堤乡董氏一脉相承,骨肉同胞。抗战胜利后,金门光复,两地宗亲继续亲密往来。1947年,沙堤董氏宗祠修谱晋主,金门宗亲特地组团回沙堤[]祖归宗,故敬献此匾以示纪念。
综合《温陵董氏沙堤分派宗谱》和《董氏大成宗谱》等资料,亦考证出金门、石狮两地流传的“董氏一家亲”的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据悉,沙堤董氏的入闽始祖董思安王审知部将。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王延曦自立,董思安、留从效、王忠顺合力除逆铲叛,复立王氏。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围建州,王氏部属大多叛降。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清代泉州府志》卷五十七《忠义》为其立传褒扬。
宋代,董思安之子董兴以军功,封太尉,上柱国,赐“开国伯”爵位,其子孙八世相袭,且科第蝉联。故沙堤董氏宗祠现仍保存一副对联:“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永宁沙堤乡,善顺之弟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证实沙堤董氏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也因为有这段经历,沙堤董氏保留下一种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在泉州民间,每逢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均举行祭祖及各种祭祀、娱神活动。惟独沙堤董氏为缅怀先人搬迁之难、创业之艰,提前一天,于七月十四举行祭祀仪式,至今尚为永宁百姓传为奇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