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燮之乱

历史事件
“公子[xiè]之乱”是指发生在楚庄王熊侣统治期间(熊旅九年),楚国内部由斗克斗椒和公子燮发动的一次动乱。此次行动以失败而告终,涉及若敖的斗氏家族多人。

事件经过

楚君熊仪,为楚国第十三代第十七位君王,熊渠的六世孙。前790年/前791年—前764年在位(西周末东周初)。他原名熊仪,系楚熊咢之子,后更称楚若敖。他带领楚熊族人脱离了今陕西商县和丹凤县一带的旧地,首建楚国都城于丹阳(今丹江口水库淹没区)。东周初平王七年(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熊仪继君位后,便称“若敖”,这也是楚国历史上君王第一次有了专门的称谓。若敖即是熊仪的谥号和支族族称,源于芈姓熊氏,这一支的祖先自然是熊仪。
据《左传》记载,若敖熊仪娶[]国之女为妻,生斗伯比。(——《左传•襄公十三年》)熊仪有四个子女:长子熊坎成为了下一代的楚君,其号为楚霄敖。次子是斗伯比,字子良,因为封于斗邑,得姓斗氏,他是楚武王时期的首任令尹(与斗祁一道),也是斗氏的得姓始祖,斗谷于菟就是他的儿子。三子是斗廉,幼子为成氏,成得臣?。
若敖氏,又称若敖族或若敖氏之族。是活跃于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熊氏家族支系,若敖内部又分为斗氏和成氏两大分支系。若敖族包括斗姓的成员斗伯比(子良)、斗廉、斗祁、斗勃斗谷於菟子文)、斗般(子扬)、斗宜申(子西)、斗克斗椒(子越),以及得姓成氏的成得臣(子玉)、成大心、成嘉(子孔)等人。这些人在楚武王楚庄王时代,长期担任军政要职。但经过楚庄王九年的那一次“若敖族之乱”后,若敖族的地位迅速下降,但其后裔仍不时出现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楚国政坛。斗伯比和同胞兄弟斗廉及族人斗祁,都是楚武王时期重要官员,其中斗伯比(参见有关百科词条)和斗祁更是一同担任首任令尹斗伯比之子即为斗谷於菟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