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良

中国笛箫演奏家
张维良,195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笛、箫、壎演奏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竹笛学会会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1][2]
张维良8岁时开始学习笛箫,1977年,张维良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赵松庭冯子存等名师,并成为最早发起并实践“新民乐”的音乐家之一,引进西方元素到中国民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笛箫独奏曲和协奏曲。1982年,在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比赛(笛子组)获得第一名。1983年,张维良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太湖春》获中国音乐学院首届创作奖,1986年灌制了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箫的世界》,1987年演奏的《清明上河图》获国际放送基金大奖,并先后担任电影《菊豆》《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影片中的独奏。2005年,张维良策划并创作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全部音乐作品,而后,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他担任大型团体表演《自然》配乐的作曲、配器以及笛箫演奏等重要角色。[2][3][4][5][1][6]
张维良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断尝试用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语言去表达传统音乐的魅力,最早发起并实践了“新民乐”这一理念,提倡将西方音乐元素、现当代作曲技法与传统的笛箫音乐进行融合,为传统民乐加上“国际听觉”。张维良与多位国际著名作曲家和演奏家进行合作,创作新颖作品,如郭文景《竹枝词》、陈其钢《三笑》、乔伊·霍夫曼《水的光影》,他又先后创建了华夏室内乐团、华夏民族管弦乐团及中国竹笛乐团,让中国笛箫埙音乐成功走向国际。张维良2002年荣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2002年古筝电子音乐《沧浪秋吟》获中央电视台“新光奖”一等奖;2003年创作的《竹梦》音乐获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201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民族器乐教学团队”带头人称号;2010年,作品《花泣》荣获文化部全国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优秀奖;2011年荣获北京“教学名师”称号等;2014年,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荣获北京市“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学名师奖。[7][8][5][1]2022年9月,张维良参加“天涯共此时”中秋线上特别节目。[9]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