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穆公

姜太公第三子
丘穆公,姜姓吕氏,名印,姜太公的第三子,[1]因曾代替父亲姜太公和兄长齐丁公镇守齐国首都营丘,所以后世子孙便以“丘”为氏,他是姜姓丘氏的始祖。
清道光壬寅(1842年)江西萍乡立本堂《邱氏族谱·卷三/一/八二/姜太公源流世次民籍》始载:“始祖公穆公周成王三十六年壬戌封于营邱,郡号河南,支子以地为邱姓

简介

丘氏开姓始祖——穆公
邱氏本为丘氏。西汉武帝刘彻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对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避孔丘讳,令丘加“邑”(阝)部改为邱。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邱姓。但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泛的一次丘改邱姓,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尊孔避讳孔丘之名,雍正帝诏令丘加邑(阝)为邱。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古梅州石窟大坑头丘氏始祖二十一世、民国参议院议员丘逢甲等,以姜太公子孙得姓于姜太公封国之国都营丘,早于孔丘,无先人避讳后人之理为由,在粤闽两地登报呼吁族人恢复祖先肇姓之丘。因此,闽粤台部分族人闻之响应。但国之多数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户籍等诸多问题,仍然使用邱姓。故今丘、邱通用。台湾省丘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曾被迫改姓冈本、冈林、冈田等日本姓,1945年光复后,奉令复为丘姓。1955年《第一妣异体字整理表》将“邱”作为“丘”之异体字予以淘汰。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乃确认“邱”作为姓氏使用时为规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