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黄汤包是江苏的传统小吃,相传在三国时就有制作,明清时制作工艺达到巅峰,具有皮薄、汤多、馅饱、味道鲜美的特点,属苏菜,主要材料包含面粉、瘦肉、鸡肉、肉皮、蟹黄等。[1][5][6][4]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京龙袍蟹黄汤包、靖江蟹黄汤包、泰兴曲霞蟹黄汤包、镇江蟹黄汤包、淮安文楼蟹黄汤包等。[7][8][1][9] 2008年,龙袍蟹黄汤包制作技艺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靖江蟹黄汤包、文楼汤包的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龙袍蟹黄汤包制作技艺上榜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靖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入选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10][9]
历史沿革
相传在三国后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重时,想起刘备与孙尚香的往事。刘备在东吴迎娶孙尚香后不久便离开东吴,而孙尚香则被兄长孙权留在娘家。后来,蜀吴两国交战,刘备兵败白帝城并去世。孙尚香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最终在北固山凌云亭祭奠后投江自尽。诸葛亮感念此事,希望为孙夫人举行祭奠仪式,便召来曾随刘备出使东吴的厨役吴老头,指派他前往东吴祭奠孙夫人,并吩咐他使用“肉馒头”作为祭品。[1]
吴老头前往东吴京口后,决定以猪肉为馅,加入蟹黄和蟹肉,制作出特别的馒头,以纪念孙尚香生前喜爱江蟹。他将面皮擀成中间厚四边薄的形状,包好馅后精心折出多道花纹,最后放入蒸笼蒸熟。在祭奠当天,吴老头与东吴官员们来到北固山江边,点燃香烛,宣读祭文,并将49只“肉馒头”抛入江中。官员们对这别致的祭品产生了浓厚兴趣,要求品尝。吴老头遂在驿馆内重新制作这道美食,并搭配香醋食用。初次品尝蟹黄汤包的官员们惊叹于其美味,却不知道这道点心的名字。吴老头灵机一动,因包子里放了蟹肉,外皮金黄油亮,且食用时汤汁四溢,遂称之为“蟹黄烫包”。吴老头的发音不清,大家便将“烫包”误听为“汤包”,于是这一美味便有了如今的名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