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1]或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是以个体在认知、情绪调节或行为上出现临床显著的异常为特征,反映潜在精神活动在心理学、生物学或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失调的综合征。[2]
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生物学因素(内在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外在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大致可以分为遗传、神经发育、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构成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精神障碍常见疾病有神经发育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1]临床表现包括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3]通常根据精神检查、病史采集、躯体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标准化量表进行诊断,诊断原则包括症状学诊断、共病诊断和等级诊断,诊断思路包括SSD诊断和多轴诊断。可通过使用精神药物(如利培酮等抗精神药物、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阿立哌唑等抗躁狂药物、苯二氮䓬[zhuó]类等抗焦虑药物)、物理措施(如改良电痉挛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深部脑刺激治疗)以及心理措施(如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等进行治疗。[1] 国际研究表明,25%~30%的急诊患者是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而就诊。在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某个时段中住进精神病院,1/3~1/4的人群将因精神健康问题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截止2018年,中国精神病性障碍约有1600万,抑郁症患者约有3000万,其识别率、治疗率均较低。[1]中国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为16.6%,最常见的是焦虑障碍(7.6%)、情感障碍(7.4%,包括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4.7%,主要为酒滥用),而治疗率除精神分裂症较高外,其他都不足10%。[2]世界经济论坛(WEF)2011年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癌症、糖尿病、精神疾病、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未来20年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将达到47万亿美元。20年里累计造成的GDP损失,估计相当于全球年生产总值的大约4%。”其中精神疾病造成的损失,估计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上述全球损失的1/3。[5]世卫组织《2013-203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确认精神卫生在实现人人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其综合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实施精神卫生促进和预防战略等。[6] 定义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或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既往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定义,精神障碍是一种综合征,是以个体在认知、情绪调节或行为上出现临床显著的异常为特征,它反映了潜在精神活动在心理学、生物学或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失调。精神障碍往往会导致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活动的明显损害或失能(disabilit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