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是宋词中的一大流派。豪放派的特点在于词作题材上更多聚焦于社会现状、战争历史、家国情怀等宏大命题,往往抒发着作者的志向、表达作者对于社会与历史的观点,题材的涉及上虽然也有婉约派常见的题材,但占比相对较少,豪放派也由此与婉约派有所区分[8]。词作形式上豪放派词往往不拘音律,气势磅礴,多以诗文文法句法入词[7]。一方面这一风格是由作者豪放不羁的风格以及表达强烈的情感所产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豪放词题材中大多会涉及的说理言志的所产生的需求,同时也和豪放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诗入词”[9]“以文入词”[2]甚至是“以史入词”[10]的趋势相符合。词作情感上不同于婉约派,表现上更加意境雄浑、气势磅礴,词作技巧上善用典故,通过使用典籍故事表达与抒发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深沉情感与鲜明思想[7]。
具有豪放派风格特色的词很早就有出现。在晚唐时期李白的《菩萨蛮》《忆秦蛾》《清平乐》,白居易的《杨柳枝》以及辑录唐朝词的《敦煌曲子词集》中的部分词都具有这种风格[5]。北宋中后期,苏轼对于词的创新才真正的开始扭转当时婉约词占据主流的情况。在词作方面,苏轼无论是题材、写法、还是思想境界都与传统词作有了明显的差别,可以说是豪放词的开拓者[11]。到了南宋,宋词发展到了高峰时期,豪放派则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并产生了豪旷派、豪壮派、豪雄派等分类。元朝早期的词作大多是宋金之遗,如李治,赵孟頫等诞生在宋金时期的词作者,这一时期的豪放派词作慷慨激昂,极具气概,后期则以萨都刺,张埜[yě]为代表,感叹历史兴衰,情调苍凉沉郁,气势雄浑开阔[5]。明朝这一段时间内,词都没有充足的发展,直到清朝在馆礼儒臣的方针推动下、豪放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参与的词作者、题材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5]。 豪放派的诞生打破了人们对于词格局与功能上的偏见,使得词不再被认为是“艳科”,只能描写闺阁男女情谊,而可以表现更为高远的情怀与格局,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其能够成为与诗文相提并论的文学形式。同时也在音律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其影响力至今仍然强烈[12][13]。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陈亮等[5]。 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豪放派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