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病毒

疱疹病毒科、单纯疱疹病毒属的一种病毒
B病毒(Macacine alphaherpesvirus 1),[1]又称猴B病毒、猴疱疹病毒1型,[2][3]属于疱疹病毒科、单纯疱疹病毒属的一种病毒,[1]是一种在猴群中广泛存在并流行的病毒,大部分感染猴呈良性,人在感染B病毒后可导致人脑脊髓炎,其死亡率可高达80%,B病毒是从猴类传染给人类的唯一可致命的α疱疹病毒。[1]
20世纪30年代,表面健康的一只恒河猴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手咬伤,15天后,该工作人员死于进行性脑脊髓炎。1934年,萨宾(Sabin)将发病的动物神经组织经分离培养,能在兔中复制出相似疾病的疱疹病毒,因此将其命名为疱疹B病毒。1999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B病毒定义为猴疱疹病毒1型。2008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再次将其更名为猴疱疹病毒(Macacine henpesvirusl)。截至2022年,人感染B病毒的病例超过43人,绝大部分是在美国。[1]2024年4月3日,据香港政府新闻网报道,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录得首宗人类感染B病毒,即猴疱疹病毒病例。[4]
B病毒粒子外观呈球形,直径在180~200纳米之间,其结构组成主要包括髓芯、囊膜和衣壳,病毒粒子的DNA蛋白质相互缠绕共同构成病毒髓芯;糖蛋白和脂类共同构成囊膜,衣壳由162个壳微粒构成正十二面体,其组成成分为多肽;有双链DNA和多个开放阅读框,属于双链DNA病毒,在不同种群的猴中分离的B病毒其基因组序列和多态性都存在不同;不仅对氣仿、脱氧胆碱酸盐、乙醚等有机化学试剂敏感,同时对热源也很敏感,50℃30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另外,紫外线和X射线也可将B病毒杀灭。如需长期保存B病毒,可将病毒粒子置于-70℃冰柜中保存其活力。[1]
B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宿主是猴,主要是恒河猴。B病毒可间歇性的从发病的病猴和隐形带毒猴尿液、唾液和精液中排出,通过污染其生活器具、饲料和饮水,给周围接触动物造成感染,从而造成毒病流行。发病的人群感染的途径是与感染猴有过直接接触,或者是接触了病猴的分泌物或体液,有些是通过伤口传播,如咬伤、抓伤、猴笼划伤等途径。[1]

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