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邦(1906年4月10日—1952年4月21日),原名李肇基,祖籍福建同安县兑山村(现属厦门市集美区),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芦洲乡,中国台湾抗日将领、台湾义勇队队长、台湾少年团团长。[1] 1918年,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4月,李友邦与林木顺等人夜袭台北长沙派出所,之后他被校方开除。11月,李友邦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同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李友邦在广州成立“台湾独立革命党”,自任该党主席。[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友邦表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并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宣告成立,李友邦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和少年团团长。1942年6月17日,李友邦带领台湾义勇队在厦门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6月30日,李友邦带领台湾义勇队在厦门虎头山炸毁了日军的海军油库。7月1日,李友邦带领台湾义勇队在厦门日伪政府成立3周年的庆祝会场上,投掷了数十枚手榴弹,当场炸死日伪军数十人,极大鼓舞了台湾义勇队的士气。[1]1946年2月,台湾义勇总队被解散。1949年,李友邦任台湾省党部副主委、台湾省政府委员。1951年11月,李友邦以“通共”罪名被逮捕。1952年4月21日,李友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年仅46岁。[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6年4月10日,李友邦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芦洲乡。[1]1912年,7岁的李友邦进入当时日制和尚洲公学校[a]学习。[2]1918年,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就读。[1]1921年10月17日,林献堂、蒋渭水、吴海水等发起成立“台湾文化协会”,李友邦因不满日本“皇民化”运动,成为台湾文化协会骨干。1924年4月,他与后来成为台湾共产党领导人的林木顺等人夜袭台北长沙(今新起街)派出所,这就是当时颇为轰动的“新起街派出所事件”,事后他被校方开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