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廷珍

清朝福建水师提督
蓝廷珍(1664—1729),字荆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粤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曾摄台湾镇事,在定策治理台湾中颇有功绩,卒后赠太子少保,谥襄毅,世袭轻车都尉[1]

人物生平

蓝廷珍是福建漳浦县湖西人。世居苌溪乡,为闽南之大姓。其族祖蓝理,康熙平台之役时立有大功,官至福建陆路提督,诸弟皆位列将帅。
蓝廷珍原本在家务农,一日突然喟叹道:“我是要做一个持戟之士的人吗?”正逢蓝理当时镇守舟山,蓝廷珍遂弃耕追随蓝理。他自少擅长骑射,又善火攻,枪炮无虚发,深得蓝理器重。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蓝廷珍被任命为浙江定海把总。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迁中营千总。同年,调任温州镇标右营守备。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转为温州镇左营游击。他在外洋率水师巡视,经常捕获盗贼,使群盗畏惧而躲避,有“谨避老蓝”之呼。但因战功卓著,他受到了诸将的忌恨,他们共同向闽浙总督觉罗·满保进谗,诬陷蓝廷珍,满保相信谗言,准备上疏弹劾蓝廷珍。福建水师提督吴升认为蓝廷珍是两浙第一名将,反对弹劾,但满保仍未相信。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关东大盗孙森等偷走辽阳巨炮、战舰,逃入海中。康熙帝闻讯震怒,责令沿海疆臣严捕。当时蓝廷珍外出巡海,在黑水外洋遭遇孙森等。他率军力战,生擒孙森等九十余人,夺回全部船舰、炮械。等到满保带领部署抵达温州时,有人诬陷蓝廷珍正在家观戏。正在满保愤怒之际,他在瑞安碰到了前来谒见的蓝廷珍,责问道:“看戏忙吗?有什么事到这里来!”蓝廷珍从容告知海上击盗之事的始末。满保听后,大为感叹道:“差点失去了一员良将!”于是召蓝廷珍进入舟中,厚加抚慰,立刻改弹章为荐疏。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月,蓝廷珍被越级提升为福建澎湖副将。闰八月,又升任广东南澳水师总兵官。不久后又兼理碣石、潮州二镇军务。康熙五十九年(1719年),蓝廷珍主持修建了南澳恩主古庙。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因台湾知府王珍税敛苛虐,台湾人民朱一贵、黄殿、杜君英等以除暴为名,聚众起兵叛变。起义队伍迅速发展至数万人,声威大振。至五月,朱一贵、杜君英等率数万人攻下台湾府,一时“全台俱定”。蓝廷珍闻台湾警讯,即刻整顿军队,筹措器械、物资,上书满保自荐,并提出了平叛方略。满保当时正在赶赴厦门途中,得书后大喜,于是命其统率水师战船四百、将弁一百二十人、官兵一万二千人,会同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至澎湖待命。蓝廷珍抵达澎湖后,对施世骠说:“贼人都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惧,只是被胁从的百姓有三十万人,请出檄文表明官兵只诛杀头领,其余人一律不问。那么人人有重生之乐,没有必死之心,可以兵不血刃即平息动乱。”施世骠同意他的看法。随后制订了行军计划,以林亮董芳等为先锋将。蓝廷珍像六月十六日,官兵进军至台湾西南岸的鹿耳门,叛军扼险拒守。林亮、董芳等首先发起攻击,拼死战斗,蓝廷珍率主力随后跟进,连战皆胜。叛军大败,退保府治台湾县,不敢出兵。施世骠采用投降者的计策,连夜派林亮等自西港仔绕至台湾县后。蓝廷珍担忧此计风险太大,于是建议另派部队前往濑口涂、墼埕等处,形成夹攻之势,同时由他本人领主力紧跟林亮之后,数日之内即可成功。施世骠听从其言。天亮后,叛军在苏厝甲与林亮等展开决战,蓝廷珍分兵驰援。叛军望见援军旗帜,逐渐退却,官兵乘胜追击,再次大胜。蓝廷珍夜守犁头标,料到叛军将要发动夜袭,于是设伏兵等待,待叛军到来后四面突击,使其自相攻杀。叛军在木栅仔、茑松溪屡遭失败,蓝廷珍一路率军追杀叛军至府城,秋毫无犯,使百姓大悦。闰八月,朱一贵等首领均被擒获。之后,蓝廷珍分派诸将继续往南北二路清剿叛军余党,同时被署任为台湾总兵官,统领在台诸军。同年秋,台湾南路阿猴林(今台湾屏东)的叛军余党再次叛乱,蓝廷珍派兵将其讨平,招降其首领陈福寿等十多人。九月,施世骠在台逝世,蓝廷珍署理提督职务。相继平定了黄殿等余部的起义。同年十二月,他被调为澎湖总兵官,仍留台。蓝廷珍在台期间,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治理能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蓝廷珍被正式授为台湾总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