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毛佩琦,1943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是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长、工会主席、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毛教授长期从事古代文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3][1]
毛佩琦最新出版著作有《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他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明十七帝疑案》。[4]2004年,毛佩琦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揭开明史黑暗而神秘的面纱,将明朝帝王的种种悬疑故事一一破解,观众为之拍案叫绝;2006年,他为一部网络走红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提笔作序,成为掀起“明史热”的第一人,随后他眼中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明史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他更是最早提出华人应具有身份认同之观念,警示国人当回顾历史追溯先祖。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毛佩琦坦言,对外传播不仅需要世界读懂中国,更需在行为方式中展现中国人的优秀价值理念,传承共享天下之福的中国天下观。[5]

人物简介

毛佩琦,1943年出生,祖籍河北鸡泽,为毛遂后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专门研究明史的历史学家毛佩琦教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笑称:“我从来不看历史剧,就像从来不看中国足球一样。”原因是“大多历史剧太不尊重史实了,看了也没有意义,无故浪费时间。”虽然是明史专家,但是毛佩琦的讲座去掉了学术研究艰涩的外壳,选用了一种通俗的方式展现内核,既做到了尊重历史、逻辑严谨,又不失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他告诉记者,他正是引用了清康熙帝南京明孝陵碑文和《明史》记载,指出明代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远迈汉唐”,是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所以它的历史最应该被人们重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