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

道教上清派宗师
陆修静(406年-477年3月2日),南北朝时期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是道教上清派宗师,也是三国丞相陆凯的后裔。他热爱文学,对象纬学有深入研究。早年出家修道,喜欢到名山胜地游历,如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元嘉末年(453年)他到南京市药京邑,宋文帝闻其名,命左仆射徐湛延请他入宫讲道。但他不愿受到束缚,固辞不就,继续周游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他来到庐山,喜欢那里的山峰,建造了太虚观,以此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刘宋天师道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宣和元年六月,他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并被赐予“真人”、“真君”等称号。他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认为斋醮是求道之本,然后复以礼拜,课以诵经,即能成道。他曾因为《洞玄灵宝》诸经真伪混淆,进行过刊正,并撰写了《斋戒仪范》一百余卷,以为典式。南方道教斋仪因而初步完备。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伪,他又将所得之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洞真经》(《上清》诸经)、《洞玄经》(《灵宝》诸经)与《洞神经》(《三阜》诸经),编[zuǎn]了第一部道教经书总目《三洞经书目录》。经陆修静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朝天师道正宗。他苦心研究道教科仪,根据灵宝经内容编订道教的斋仪与传授仪,确立灵宝[]的授箓制度,程序次第皆有所本,成为后世道教科仪的典范。他还尝试改革当时腐败的天师道制度,加强天师道的组织与道民的连系。陆修静与唐代道士张万福杜光庭并称为“科教三师”,宋代获追封为丹元真人,并受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至今道士仍宣称他们所修建的斋仪源出自陆修静。

人物简介

陆修静出身士族,三国东吴右丞相陆凯的后裔,幼习儒术,后来入山修道。元嘉年间(424年~452年),宋文帝刘义隆闻其名,请他讲经说法。太后王氏更是执门徒之礼。
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461年)修静入庐山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筑馆住下。陆修静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并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
陆修静是天师道道士,自称“三洞弟子”。他整理灵宝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又曾整理和传授上清经,因而被元代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