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科-抖音百科
燕科(学名:Hirundinidae),[9]属雀形目的鸟类,截止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将燕科鸟类分为19个属、88个种。[5][1]其全球广布,中国有6属14种,全国广布。其多成群栖息于岩壁、河岸、山谷和农田,飞行能力甚强。[8]其身长11.5-23厘米,体小呈流线型。[6],主要以昆虫为食,大多在飞行中捕食。[8] 燕科善于在高空疾飞啄取昆虫。[10]其体型小巧,行动敏捷,雌雄相似,嘴形平扁而短阔,近似三角形,嘴裂宽阔,嘴缘光滑,仅上嘴先端处具一小的缺刻。该科鸟类鼻孔裸出,都具有狭长的翅膀和叉状的尾羽,跗蹠[zhí]细而弱,经常长时间在空中迅速地飞行,捕食空中昆虫。燕属鸟类嘴须短弱,初级飞羽为9枚,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2枚几乎等长,次级飞羽甚短,最长者仅达翅的中部,尾羽为12枚,基本上都呈叉状;跗蹠除少数种类外,一般不被羽,前缘具盾状鳞。[7]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自然系统变化、其他物种的入侵和疾病等因素,燕科鸟类有25个物种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3]截止至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燕科鸟类中有1个物种被列为极危(CR),2个物种被列为濒危(EN),4个物种被列为易危(VU),2个物种不详(DO),79个物种被列为低危(LC),1个物种被列为近危(NT)。[3]燕属褐喉沙燕、崖沙燕、家燕等十余种鸟类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起源演化
燕科的起源较古老,可追溯到侏罗纪时期的始祖鸟化石,是由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中间类型。[11]到了新生代,鸟类已进化到现代鸟类了。[11]我国也发现了鸟类化石标本,如在华北、华南报道的在200万年前更新世黄土中发现的鸵鸟蛋化石。[12]燕科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体形较大,初级飞羽10枚,嘴、脚粗壮,杂食;第二阶段,体形适中,喜食浆果和昆虫;第三阶段,体形较小,初级飞羽9枚,食物为种子和花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