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之

鲁艺美术工厂主任
钟敬之,浙江[shèng]县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加入左联,后转入左翼剧联,1938年到延安,先后任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研究室)主任。

个人履历

个人经历

钟敬之,浙江嵊县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加入左联,后转入左翼剧联,1938年到延安,先后任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研究室)主任。在延安鲁艺,钟敬之先后为鲁艺烽火剧团、延安剧协及中央党校等单位演出的《农村曲》、《松花江上》、《军民进行曲》、《秋瑾》、《带枪的人》等数十部舞台剧进行了舞台美术设计和装置工作。他参加了为召开中国共产党的"七大"而建造的"延安中央大礼堂"的建筑设计和内部布置设计工作。由于他在戏剧、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陕甘宁边区英模甲等奖。 1946年,延安电影制片厂成立,任筹建小组成员,开始中国电影事业的创业。他参加了革命根据地第一部艺术片《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摄制工作。1949年4月,作为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代表接管沪、宁原国民党官僚资本电影事业,任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同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担任首任副厂长。1953年调任中央电影局计划室主任,参与"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筹建北京电影学院,担任筹建领导小组的召集人,学院成立后,先后担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顾问等职务,全面主持学院的日常工作。曾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延安文艺学会顾问。1996年获"夏衍电影荣誉奖"。1998年1月15日逝世。
1925年,15岁的钟敬之来到上海,进入中华书局当学徒。在一个在黄埔军校学习的共产党员堂兄的引导下,他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革命和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工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参加了上海工人迎接北伐军的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钟敬之离开了中华书局。他曾考入杭州国立艺专的雕塑系,但因为无力支付学费未能入学。1927年秋,他考入了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后转入本科学习。在劳动大学学习的四年里,钟敬之与同学余致力(徐[mào]庸)、姚禹玄张庚)等人一起组织文学、戏剧和美术、音乐等艺术社团,出杂志、办画展、巡回演出,开始了最初的艺术生涯。1931年夏,由于劳动大学师生进步思想活跃,学校被国民党当局强行解散。失学后的钟敬之应聘到山东曲阜二师任美术教员,但不久又因“九·一八”事变后参加组织抗日示威而不得不离职回到上海。此后钟敬之便一边在出版社做编辑和书刊装帧设计工作,一边从事业余的文学和戏剧活动。1933年他编译出版了《苏俄底文学》,介绍新兴的苏联文学和艺术,但后来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在他编写的其他的书籍中有一部《电影》。这时的钟敬之虽然从没想到自己要以电影为一生的职业。但是这一新媒体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在这部书中,自幼喜爱传统艺术的钟敬之在中国电影理论史上比较早地将我国传统[luán]州皮影戏与电影联系在一起。他还第一次向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刚刚处于试验阶段的电视这一崭新的媒体,并为电视(television)取了一个形神兼备的译名“睹影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