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Dayu County),[13]是中国江西省赣州市下辖县。[5]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地处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的“西南门户”,[2]全县东西长约127.5千米,南北宽约25千米,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状。[3]截至2025年9月,大余县面积1368平方千米,下辖8个镇、3个乡,政府驻地在大余县南安镇金莲山大道。[14][3][6]截至2025年4月,大余县总人口31万。[2] 大余县境内北部、西部、南部地势崛起,中部与东部凹陷,形成三面环山,朝东敞开的丘陵盆地,地势西高东低。[3]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8.53℃,年降雨量1563毫米,温暖湿润,四季分明。[3]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1957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5] 大余县在农业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麻鸭、稻虾等特色产业;在工业上,制定实施新材料“首位产业”、汽车零部件“主攻产业”发展战略;在现代服务业上,扎实推进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建设。自2012年至2022年间,大余县累计争资175亿元,引进重大项目256个,并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先进县。[15][16][17][18]2024年,大余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428554万元,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4:42.1:46.5。[10]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大文豪苏东坡曾这样赞誉大余。大余县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就已建城,[19]是中国理学的孕育和发源地,宋之问、韩愈、文天祥、戚继光、朱熹等文人贤达都在此留下文墨,因此大余也有了“梅花诗国”的美誉。同时,大余也是红军游击战争的主阵地,是新四军的重要组建地,陈毅元帅曾在这里写下《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革命诗篇。[2]大余县境内有20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2处;[20]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21]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级景区2个;[22]以及国家级国家湿地公园一座。[23]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