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

元末明初文学家
1
4
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2][3]王行宋克等号“北郭十友”,[4]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同列“吴中四杰”,并被誉为“明初诗人之冠”。[5]
高启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诗论[a],同时要求诗歌创作“抚事酬物”。[b]他认为写诗要有“格”“意”“趣”,只有三者都做到才能灵活创作各种风格。还强调写诗写文要注重摹拟学习,兼师众长。[6]
因其少有才名,博学工诗,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高启被朱元璋召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年),受命教授朱元璋诸子,次年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但高启固辞不就,后隐居青丘,以教读为生。[7]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苏州知府魏观因在张士诚宫殿原址修建苏州府治被处死,高启因给新修府作文《郡治上梁文》受株连被腰斩,时年39岁。[8][9]

人物生平

少年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