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鲶

胡子鲶科胡子鲶属中的一种鱼类
1
4
胡子鲶[nián](拉丁学名:Clarias fuscus),又称塘鲺、塘虱、胡鲇、角鱼等,是胡子鲶科(Clariidae Bonaparte,1846)胡子鲶属的一种中小型鱼类[3][7][5]。该科属硬骨鱼纲鲶形目,与鲶科外形相似但背鳍甚长且无脂鳍,口周具8条触须,主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种类最多,我国分布1属两种。体长一般为13.5~35厘米。[5][6][7]体延长,头部平扁;口角须最长,末端一般超过胸鳍,鼻须末端后伸略过鳃孔;背鳍、臀鳍基长;胸鳍小,硬刺前缘粗糙,后缘具弱锯齿;尾鳍圆形。体黄褐色,体侧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小斑点[8]
胡子鲶主要分布于亚洲[9],如中国越南老挝[4]日本等国家,以及美国夏威夷群岛[9]。胡子鲶一般生活在池塘、沟渠、水坑、稻沟及水流缓慢而水草茂盛的小河流中,也能生存于低氧或浅水或污染的水域中。[6][7][11]胡子鲶性喜成群,[6][11]惧怕强光,白天多钻栖于洞穴之中,夜间活动和觅食,主要以双翅目蜉蝣目半翅目、蜻蜓目水生昆虫幼体,夜蛾科螟蛾科等昆虫为食[12]。当水温降到12℃以下时,胡子鲶进入冬眠状态,致死温度为5~6℃。[5][11]
胡子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滋补食品之一;[11]亦可入药,性能表现为甘、平,可补血、滋肾、调中、兴阳,应用在治腰膝酸痛。[14]但是野生胡子鲶生长速度缓慢、繁殖力低,因此在大洋洲尼罗河流域、东南亚国家等地方出现了人工养殖,如泰国曼谷的人工养殖开始于1947年,中国东南沿海开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并盛行于七十年代中期以后,[6][15][16]已逐渐发展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11][13][17]
胡子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等级为无危(LC)。[a][4]

养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