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绂-抖音百科
李绂[fú](公元1675年[a]-公元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别号小山,[1]江西临川县(今临川区荣山镇)人。历经康、雍、乾三朝,理学名臣、方志学家、诗文家。[2][3] 李绂自幼聪慧好学,以神童著称。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李绂考中进士,累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历任浙江、云南等地乡试考官。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李绂先后升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兼礼部侍郎。次年,因落第举子闹事未上奏而遭弹劾贬到永定河效力。雍正即位后,李绂官复吏部侍郎,监督漕运时,被守道桑成鼎等人陷害私吞粮钱,待雍正查清后赐其四字"奉国罄心"。后李绂升任广西巡抚,在任期间补齐原广西巡抚陈元龙四万谷石亏空,追获督抚等贪污银两八十二万,平息两广矿产之争及苗民内乱,得到雍正嘉奖。不久李绂赴任直隶总督,因与田文镜互参而降到工部侍郎,被雍正怀疑庇护同党而先后两次下狱。终由雍正爱才而免其死罪,主持修撰《八旗通志》。到乾隆登基后,再次启用李绂,历任户部侍郎、詹事、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后李绂因病告老还乡,在家乡著书讲学。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李绂病逝,享年七十六岁。[3][4] 李绂早年致力于辞章,以诗文著称,应制诗较多,也有一些挥洒自如、浅近自然的诗作,如《江西坡》《落叶》。[5]中年为官受到重用,驻守边疆;晚年醉心学术,致力于陆王心学。著有《穆堂初稿》《续稿》《别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等。[6][7][8][9][10] 历史上对于李绂的评价多是褒奖。清朝史学家全祖望评价李绂一生尽得江西诸贤人之长。[11]对此清朝诗人王士祯也认为李绂的天赋在万人之上;而清朝诗人袁枚赞扬李绂居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似曾巩一样; [12]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李绂是陆王派的最后一人;[13]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史五一评价,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李绂有其一席之地;[14]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杨朝亮则认为评价李绂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儒臣,在政治上由于耿介直言,而使得其一生三起三黜,在学术上为陆王学术争正统作出巨大贡献。[1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