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The Long River)是沈从文于193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它经过作者多次修订,也因触及国民政府统治中的一些弊端而遭到审查机构多次删削。1938年8月至11月间,这部作品在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陆续发表,共6万余字。1945年1月,单行本由昆明文聚出版处印行,共11万余字,将近初刊本的两倍。沈从文原计划创作四卷,但最终只完成第一卷。[1][2][3] 《长河》的故事发生在1936年,此时距抗战全面爆发并不久远,同时“新生活运动”也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当中。小说以辰河流域的一个水码头为背景,讲述了生活在附近的人们的日常种种:水手随着货船从一地到另一地,橘子园里的人们上树采摘,老水手满满听到“新生活”要来了忧心忡忡,滕长顺设法避开了保安队队长的敲诈刁难,少女夭夭对任何事物都兴致满满,却也遇到了烦恼。故事情节并不跌宕,因为沈从文有意“排除精挑细选的人物和情节”,其创作重心在于,试图通过一些湘西民众生活中的“常”与“变”,将他们在大时代变迁中的所思所忧、喜怒哀乐一一呈现。与沈从文的另一部代表作《边城》相比,《长河》反映了他对湘西世界与人性的进一步观察与思考,也展现了他在小说中运用方言方面的新探索。[3][4][5][6] 《长河》曾获得夏志清、司马长风、金介甫等文学史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沈从文较长作品中最佳的一本”,但仍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目前尚未有完整的外文译本。[7][8][9][10][11] 创作背景
1934年写完《边城》之后,沈从文感到连年内战影响到了湘西民众的性格灵魂,使得他们“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12],而长篇小说《长河》的酝酿即始于此。抗战全面爆发后,沈从文曾到大哥沈云麓家中住了一段时间,这段家乡生活,也为他创作《长河》提供了思路。[13]在此期间,他感受到了本地年轻乡兵保家卫国的热忱,却也因国民政府对这个地区的种种“倒行逆施”,更加确定了自己之前的担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