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抖音百科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SARS-CoV-2 Omicron variant,编号:B.1.1.529,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变种。[4]世卫组织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建议世界卫生组织(WHO)将B.1.1.529这种变种指定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并且命名为奥密克戎。[1] 奥密克戎5个亚型(BA.1、BA.2、BA.3、BA.4、BA.5)已经先后演变成系列子代亚分支709个,其中重组分支72个。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持续传播,新的奥密克戎亚分支将会持续出现。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为BA.5.2。[6]其结构蛋白包括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M、基质蛋白R和核衣壳蛋白N,其中,表面的刺突蛋白S由S1和S2亚基组成,可以通过受体结合域(RBD)识别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ACE2),并与之结合,从而感染宿主细胞。刺突蛋白是唯一修饰病毒粒子表面的病毒蛋白,也是自然感染和疫苗设计的主要抗原靶标。[7]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多为 2~4 天。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 3 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发热持续,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 5~7 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等急性喉炎或 喉气管炎表现或喘息、肺部哮鸣音,但极少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少数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病甚至急性坏死性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可发生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及惊厥、脑水肿等脑病。[6]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最初分离出首例样本时,南非平均每天新增病例266例,2021年11月23日增加到674例,12月2日为5092例,感染人数呈指数增加。南非最大的私人健康保险公司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0%以上新发感染为Omicron。自疫情暴发以来,英国、美国是欧美SARS-CoV-2感染和COVID-19死亡率最高国家之一。中国曾多地先后报告Omicron确诊病例并引起COVID-19疫情传播。2021年12月9日,中国内地从天津市境外输入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出第1个Omicron变异株。随后,西安、青岛、吉林、深圳、上海等多地先后出现COVID-19疫情,呈现多点、广覆盖、多发的严峻复杂局面。[8]2022年12月,芜湖市在新增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中,首次发现报告奥密克戎变异株BF.7进化分支,为外省输入。[9] 对于新冠病毒的预防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健康素养,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做好个人防护。[6]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