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

水溶性B族维生素
生物素(Biotin),又称为维生素H,维生素B7辅酶R,B族维生素之一。化学式为C10H16N2O3S,摩尔质量为244.31 g/mol[1]生物素常温常压下为无色的长针状结晶,比较稳定,微溶于水和乙醇。生物素是动物机体维持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维生素之一。[1][2][3]生物素作为乙[xiān]-CoA羟化酶、丙酰-CoA羟化酶等辅酶成分,在动物体的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4]若人体缺乏生物素则会对人体的皮肤、粘膜以及神经系统造成损害。[4]生物素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中,以肉、牛奶、蛋黄和蔬菜中含量丰富,肠道细菌也可合成相当部分的生物素。[5]其制备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6][7]
生物素在医药领域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生物素缺乏症、非生物素缺乏病症的治疗和作为多维制剂组分;在食品和饲料工业是动物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之一,可以将生物素添加至饲料中,还可用作食品营养强化剂;在生物技术中用D-生物素结合的探针代替同位素标记的探针,用于基因图谱的检索,病毒感染的检测,抗原及抗体的鉴别分离,亲和层析等。[8]

相关历史

生物素从发现到正式确认分子式共经历了40余年。1901年生物素首次在酵母中发现,并命名为“生物活素”。1916年,研究发现喂养试验动物超剂量的生蛋清会导致动物产生皮炎和脱毛的症状,而生蛋清在加热之后这种现象就会消失。1927年,发现各种食物中存在一种“保护因子X”可以预防和治愈生蛋清造成的皮肤损伤。193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富兰克林·埃尔默·艾利森(Franklin Elmer Allison)研究团队发现一种促进根瘤菌分离物生长的物质,命名为“辅酶R”。1937年美国科学家保罗·格约尔吉研究“保护因子X”的化学性质,并命名为因子H,1940年格约尔吉团队发现生物素、维生素H辅酶R是同一种物质。1942年生物素的结构被正式确认,并于1943年首次完成化学合成,1949年在罗氏药厂实验室建立了特异合成方法。[9][2][10]

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