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针

修饰句子声韵的方法
顶针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1]顶针的修辞手法运用很早,在诗文、歌曲以及对联中有着广泛应用[2],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常见的广告语[3]。运用顶针辞法可以使说理严密透彻,使抒情生动流畅,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顶针修辞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为广大文学创作者和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使用得更加普遍,并在其后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完善。[4]

具体含义

辞源》(修订本)中指出,“顶真续麻”是宋元时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真”,也作“针”,“顶真续麻”又可作“顶针续麻”,而“顶真”(顶针)又是由“顶真续麻”这种游戏发展而来的,因此“顶真”又可作“顶针”。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用“顶真”,而王希杰先生在其著作《汉语修辞学》及《修辞学通论》中都用“顶针”,由此也说明“顶真”又作“顶针”[5]
在《辞海·语言文字分册》对“顶真”的解释为:也叫“顶针”“联珠”,修辞格之一,用前文的结尾(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5]
顶针有两式,第一式为:后句首字用前句末字,每句蝉联,称为联珠格。例如列子 《愚公移山》:“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而第二式是单章和章中间的一句蝉联,成为连环体。[1][5]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属于第二式连环体,前一首的结尾“烟云渺渺水茫茫”作为下一章的开头,第二章最后一句“追思陈迹故难忘”作为第三首的开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