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

苏州地区的曲艺种类
苏州评弹源于中国苏州,流行于江、浙、沪等地区,[7]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合称,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8]苏州评话也称“大书”,通常为一人表演,只说不唱。苏州弹词也称“小书”,多以双档为主,有说有唱。坐在右边,执三弦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上手”,坐在左边执琵琶为伴奏乐器的称为“下手”。[9][10][11][12]苏州评弹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开篇等,都是以苏州方言叙述故事为主,一般在书场表演,讲究“说、噱、弹、唱”和 “理、细、趣、奇、味”。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起脚色”的辅助性表演,让说书变得更加的形象和生动。[13][9][12][14]
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是由评话和弹词在明代时期融合吴地方言而形成。至清乾隆年间评弹艺术趋向成熟,之后涌现出了大批评弹书目,创立了评弹行会组织“光裕公所”,还出现了评弹“前四名家”“后四名家”等代表人物,这些艺人又形成了陈调俞调、马调、蒋调、丽调等不同的流派。咸丰三年(1853年)受到战乱影响,苏州的评弹艺人开始向上海转移,并在当地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普余社成立,其成员多收女徒,此后女性在学艺上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曲种被组织在同一个艺术团体中,有了“评弹”的称谓。同时,评弹艺术也受到国家重视,还在1962年开办了苏州评弹学校。1966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影响,苏州评弹开始走向衰弱。[13][15][16][17][18]
旧时苏州评弹行业工会规定,社内人员须出道多年后,每三年才能收一个徒弟。徒弟拜师需要有两名推荐人,再向师父缴纳拜师金,如果出不起拜师金,需在出师后不取报酬,与师父搭档表演一段时日。拜师后,师父便为徒弟起个“艺名”,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技艺。师父传承内容首先是长篇书目,然后是在行艺方面的知识、经验、见解、体会。除了学艺之外,艺徒不仅要跟随师父深入社会,寻找说书的素材,还需学习做人品德。[17]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其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是雅与细,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起到了教化社会,向听众传播了文化知识的作用。同时,苏州评弹来自民间,以吴语为载体,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19]苏州评弹与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文化三绝”。[20]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评弹艺术,苏州市政府还出台了对评弹的5项扶持措施和多条地方性法规,每年更是投入近千万资金扶持评弹团、保留评弹团。[19][7]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