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zàn](?—199年),字伯圭(一作伯珪)[guī],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1]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后被举孝廉,任辽东属国长史。在辽西与乌桓、鲜卑人作战期间,组建"白马义军"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也被称作"白马长史"。初平二年,与袁绍在界桥对战,因败退回幽州。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斩杀汉室宗亲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占据幽州之地,实力大盛。此后,公孙瓒又与袁绍为争夺北方多次开战,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战略形态转为保守,士气不足,渐失部下信任,建安四年(199年),袁绍设伏,公孙瓒中计大败,被困高楼,引火自焚。[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市)的望族子弟,但其生母身份低微,公孙瓒早年只能在地方郡县任书佐。公孙瓒长相英俊,声音洪亮,能言善辩,做事情讲究策略,机灵聪慧,每次向太守汇报工作时,都不一点点说,而是经常把多件事一起汇报,从没有忘误之事。公孙瓒能力出众,受到涿郡侯太守刘其提拔,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此后在岳丈的支持下,公孙瓒得以拜入经学家卢植与名臣刘宽门下继续学习,并结识刘备、刘德然、傅燮[fù xiè]等人。后任上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