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倧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四任君主
忠逊王[zōng](约929—约971年[1]),原名钱弘倧(入宋后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名讳,其兄弟名中的“弘”字后来皆舍去),字隆道[2],杭州临安人。吴越国第二任国君——文穆王钱元瓘第七子[3],母为鲁国夫人[]氏。继任吴越国第四任国君后,在位时间仅半年。
钱倧年少起便和众兄弟一样,在吴越国担任官职历练,起家于内衙指挥使、检校司空,后升迁为检校太尉丞相等职[3]开运四年(947年)六月,其兄忠献王钱佐去世后,十八岁的钱倧遵其遗命接任吴越国国君[4]。但仅半年后,钱倧便在政变中被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废黜,被新迎上位的国君——其异母弟钱俶软禁在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卧龙山23年,以诗酒伎乐消磨岁月。971年因病逝世后,被追谥为忠逊王,并以王礼葬于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秦望山[5]
因钱倧在位仅半年,其施政举措及政绩方面评价较少,与其相关的史料记载主要为钱倧与胡进思的几件矛盾事件,以及因此招致政变而被废。武人专权的现象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当时的吴越国内,均不鲜见,其兄忠献王钱佐亦是在即位初被架空、蛰伏三年后才显露杀伐手段得以立威并掌权,钱倧其人却“性严急”[6],初即位便暴露了欲铲除跋扈军头胡进思的意图,终因此而自食其果。[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