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国寺-抖音百科
北京地区以护国寺命名的寺庙有石景山区护国寺和西城区护国寺。石景山区护国寺全称为黑山会司礼监太监刚公护国寺,又名褒忠护国辱八宝山护国寺,位于八宝山南麓,主要是明、清两代太监奉资,是太监集聚、养老、送终的处所。1949年后改为北京革命公墓。1970年更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原护国寺正院改修为骨灰堂。西城区护国寺位于护国寺大街11号,原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2][3] 西城区护国寺建于元朝时期,坐北朝南,共八进院落。寺内主要殿堂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延寿殿、富寿殿、千佛殿等。延寿殿东西配殿为文殊殿、秘密殿。富寿殿东西配殿为伽蓝殿、无量殿。千佛殿东西配殿为大悲殿、地藏殿。垂花门内有护法殿、功课殿。后楼为菩萨殿。清末寺废,存金刚殿和西配殿部分建筑。金刚殿共五间,明间及两次间为穿堂门,殿正面门窗为门式,壁面装障目板,殿内设金刚2座,殿左、右为短墙,设东、西旁门和钟鼓楼。[2] 护国寺内有大量石碑文献,记载着护国寺的历史脉络和藏传佛教高僧班丹扎释、释迦释力、曲智桑布和仁青班丹等佛子、国师、法王的生平事迹,同时是中国民族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2][4]1984年,护国寺金刚殿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5]1987年,护国寺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西至距殿20米的平行线,南、北至距殿10米的平行线。[2] 历史沿革
护国寺为北京名刹,始建于元代。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云:“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