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

南宋高僧、游侠
1
4
济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6]其系宋太宗驸马李遵勖(即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李茂春之子,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因其行为举止痴狂,被时人称为“济颠”或“济颠僧”,后被民间尊为“济公活佛”。[5][7][4][8][10][9][3]
济公出身官宦之家,国清寺主持曾为刚出生的济公取名修缘。年少时于赭[zhě]溪畔赤城山读书,后济公先后丧失父母双亲,家道中落,于是前往国清寺出家[8]十八岁时,拜灵隐寺瞎堂慧远禅师为师,因其性格疏狂、嗜好酒肉、不守戒律、沉溺于城镇世俗,寺内众僧状告慧远禅师,欲将其赶出寺院,慧远禅师没能赞成,于是众僧称呼其为济颠。[11]等到慧远禅师圆寂后,济公前往净慈寺投奔德辉长老,后担任书记僧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毁于大火,德辉禅师葬身火海,济公发誓并化缘募集资金重建净慈寺。嘉定二年(1209年)圆寂,临终前曾作一偈为“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济公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不少疑难杂症,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是一位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7][11][8]随着济公的圆寂,济公逐渐成为人们供奉祭祀的神灵,成为凡人成佛的典型,被尊为“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12]
济公撰有《镌峰语录》十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9][13]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著名学者南怀瑾,认为济公的作品,如果以诗境讨论诗格的话,他能够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游相提并论,并且丝毫不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几乎每句诗、每个字都有禅境,假使对于禅宗的见地和工夫,没有几十年的深刻造诣,实在不容易看出它的所指。[15]2012年,“济公传说”又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16]

人物经历

出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