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刀(日语:刀/かたな,英语:Katana),日本本土特指平安时代末期出现的太刀及其发展而成的打刀、胁差及短刀,是日本武士的制式佩刀。[2]在欧美及东亚其他地区,常将日本刀与武士刀等同,进一步囊括直刀、薙刀、枪等日本特有的兵刃。[1] 日文かたな在平安时代辞典解释为“小刀”,即短剑。室町时代后期,步兵战盛行,刀身较短、弯度较小且刃口向上固定在腰带上的打刀因更容易操作而在武士中流行,因此用武士刀来指代打刀。[1]后含义逐渐扩大包括打刀的前身太刀,及此后产生的胁差 及短刀。[3]炼制过程步骤繁多,需经过被称作“折返锻炼”的工序,包括冶炼、锻打、制刃、淬火等重重步骤方能铸就。[4]以使用武士刀为基础产生了“剑术”与“居合术”两种武道。[5] 武士刀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武士刀承载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蕴含着武士的“忠诚、武勇、名誉”,刀剑是日本传统中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日本人性格和行为奠定了重要基础。[6]其作为日本文化的特殊标志,在各类文艺作品中频频出现,如黑泽明《七武士》《刀剑乱舞-ONLINE-》等作品中,占据重要角色。[7][8] 名称由来
根据成书于承平年间(931年-937年)的日本和汉辞典《倭名类聚抄》[9],武士刀的日文发音为かたな,汉字写写作“贺太名”,含义解释为“小刀”,即短剑,起初仅指打刀。室町时代后期,骑兵战重新被步兵战取代,拔刀的速度往往决定胜负,因此长度更短,刀刃向上的打刀取代了太刀,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要武器,并作为武士的代表而流传后世,かたな等同于“刀”并产生了“武士刀”的意义。[1]时至战国时代,丰臣秀吉(丰臣秀吉 (1536—1598) , 日本战国时代的封建大名,1590年统一日本)[10]颁布“刀狩 令”,农民和僧侣禁止拥有刀、弓、枪、铁炮等武器,日本刀与武士联系更加紧密,自此,太刀、胁差等各类刀具都被归入武士刀之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