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予倩

中国戏剧艺术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和教育家
1
4
欧阳予倩(1889年5月1日—1962年9月21日),原名欧阳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音、桃花不疑庵[a]。中国共产党员、民盟盟员,现代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等职。[2][1]
欧阳予倩出身在湖南浏阳县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中西式教育。[3][4]年岁稍长后相继在北京、长沙等地读书,后赴日本考入东京成城中学,1905年因日本取缔留学生归国。两年后再次赴日,进入明治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并对话剧产生浓厚兴趣,遂加入“春柳社”开始参与戏剧演出。1910年欧阳予倩因父亲去世归国,此后十余年内欧阳予倩继续进行戏剧演出,因唱做俱精,同梅兰芳齐名,有“北梅南欧”的美誉。同时欧阳予倩也开始涉及剧本创作,相继创作了《鸳鸯剑》《馒头庵》《黛玉焚稿》等剧,同时开始从事戏剧教育,于1918年在江苏南通创建了伶工学社。1926年,欧阳予倩涉足电影领域,编写剧本并执导了《玉洁冰清》和《天涯歌女》等无声影片。1929年,应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的邀请,欧阳予倩赴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从事戏剧教育的同时出版各类戏剧刊物。[1]
1931年,广东戏剧研究所停办,欧阳予倩因拒绝汪精卫拉拢而选择离开广州。返回上海后欧阳予倩组织了现代剧社,后因“一二八事变”选择回到广州,继续创作独幕剧和反映工人阶级反帝斗争的大型话剧。1934年,欧阳予倩因加入十九路军反蒋抗日活动而流亡日本半年。回国后,他参与《清明时节》《小玲子》《雷雨》等多部电影拍摄并导演了《青纱帐里》《前夜》等多部话剧。1938年,欧阳予倩因坚持爱国立场离沪赴港,后到广西桂林致力于桂剧改革工作。1940年,欧阳予倩创办桂剧学校,并任校长。同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馆在桂林正式成立,欧阳予倩担任馆长并兼任戏剧部主任。在桂林期间,欧阳予倩陆续创作了《忠王李秀成》《一刻千金》《可爱的桂林》等话剧。1946年,欧阳予倩在桂林因批评美国总统胡佛受到当局责难,后赴上海任教于戏剧实验学校并担任新中国剧社编导。1949年,欧阳予倩参与政协筹备并当选文联常委、戏曲改进筹备主任。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1955年,欧阳予倩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欧阳予倩兼任话剧院院长,之后几年中又相继发起话剧史料收集活动,并筹建了艺术科学院。1959年,欧阳予倩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学习传统与外国戏剧的建议,次年又任文联副主席和舞蹈家协会主席。1961年,欧阳予倩因心肌梗塞住院治疗。1962年9月21日,欧阳予倩因病在北京去世。[1]
欧阳予倩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电影半路出家记》,论文集《予倩论剧》《一得余抄》《唐代舞蹈》等剧本二十余部。小说《枯树》《三岁的童养媳妇》等,著有多部艺术理论著述,据《欧阳予倩同志著作目录》记载,欧阳予倩编写的京剧剧本29部,话剧剧本有26部;改译的话剧剧本有5部;自编自演的戏有27部;导演过的戏有长剧37部,短剧12部,共49部。[5] [6] [7] [8]
欧阳予倩作为戏剧全才,成果丰硕,坚守艺术性,强调戏剧艺术的审美本质,将戏剧与消遣娱乐等相区分。同时他融合中西理念,革新传统戏曲,注重从民族文化中提炼戏曲艺术,创作了融入现代元素的民族特色话剧,影响深远。而在电影方面,他还深入剖析电影艺术整体美,提出需从多环节着手确保协调,追求个人创造与整体和谐,创作了多部融合中西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作品,并提出具有先锋性的“导演中心论”。他的创作活动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对戏剧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