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是有鳞目蝰[kuí]蛇科中响尾蛇属(Crotalus)和侏儒响尾蛇属(Sistrurus)物种的统称,[1]根据2023年11月版的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 of Life Checklist),响尾蛇属有53个物种,侏儒响尾蛇属有3个物种,共56个物种。[4][5]其特征是尾部具有特殊的角质环结构。当它们快速振动尾巴时,尾部结构会发出嗡嗡声,以警告入侵者,故得名“响尾蛇”。[1]响尾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如果有人惊吓或激怒响尾蛇,就可能被其咬伤,但如能立即就医,则很少致命。[10]响尾蛇的毒液是许多科学研究的焦点,具有药理学用途,[9]其感官机理也有研究价值。[11] 响尾蛇体长范围从0.3米到2.4米,最短的是挛斑响尾蛇,最长的是东部菱斑响尾蛇,体色通常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是一种管牙类毒蛇,蛇毒为血循毒。[12]分布于美洲,从加拿大南部到阿根廷中部,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沙漠中最为丰富和多样化。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岩石地区,也可栖息于山区、沙漠、沼泽、灌丛、草原和森林。[8][10] 响尾蛇是肉食性动物,多数捕食小型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幼蛇主要以蜥蜴为食。[8][10]它们的眼睛和鼻孔之间有热感应器官,[9]口中有嗅觉器官犁鼻器,[8]使它们在黑暗中也能感知猎物。即使是死后的一个小时内,其红外线感应器官的反射作用仍能使其具有袭击的能力。[9]响尾蛇的繁殖方式为卵胎生,通常一窝生十几条。性成熟年龄为1年半到2年,[9]寿命最长为19年。[13] 大多数响尾蛇种群数量稳定,有三种响尾蛇的数量受到明显威胁,[8]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圣卡特里纳岛响尾蛇(Crotalus catalinensis)列为极危(CR),史氏响尾蛇(Crotalus stejnegeri)为濒危(EN),灰黑响尾蛇(Crotalus pusillus)为易危(VU)。[2]南美响尾蛇(Crotalus durissus)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3]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