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3]以善用熟地黄著称,故也被称为“张熟地”[1]。 张景岳出身于军人世家,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家境富饶。幼年随父亲在京城居住,师从名医金英,尽得其传。与豪门贵族往来,接受理学和道家思想,所学庞杂,兼通象数、星纬、堪舆、音律等[1]。
张景岳中年从军,随军辗转燕、冀、鲁等地,但于军功无所建树,后回乡潜心医道,因医术高超被人奉为“张(仲景)、李(东垣)再生”。中年之后的张景岳开始著书立说。他潜心研究《内经》30余年,遍览《内经》各项注释版本,将《素问》《灵枢》两篇的注释进行校补、整理,于天启四年(1624年)写成《类经》一书。同年,他再编《类经图翼》11卷和《类经附翼》4卷,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晚年他再编《质疑录》,综合金元以来各位医家所言进行了总结和探讨[1]。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