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木(学名:Tectonagrandis L. f.),别名紫油木、脂树[1],为唇形科(Lamiaceae)柚木属(Tectona)植物[4],原产于柬埔寨、印度、泰国等国,引种栽培于苏丹、巴拿马、中国等[2][3]。柚木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3],常见于潮湿疏林中[1]。 柚木为落叶大乔木,高40~50米,胸径2-2.5米,干通直。小枝四方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厚纸质至革质[2]。圆锥状聚繖[sǎn]花序,花多数但仅少数发育[2],花萼钟状[2],花冠白色,雄蕊与花冠裂片微伸出[2],子房肉质,近卵形。核果近球形,包藏于增大而有皱折的宿萼内[2]。 柚木是世界上最贵重的用材之一,其木材质坚硬,光泽美丽,纹理通直,耐朽力强,芳香,反张力少,易施工,适于造船、车辆、建筑、雕刻及家具之用。[5][6]柚木树形呈圆锥形,观赏价值较高[7],可用作小区绿化、行道树、四旁绿化及园林点缀[8]。此外柚木林可降低噪音,吸附灰尘,此外还可恢复土壤的有机质与肥力[7]。另外,柚木茎、叶均可入药,其味苦、微辛,性微温,具有祛风止痒、和中止呕的功效[9]。柚木于2021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种(EN)[10]。 栽培历史
柚木最早于400~600年前被引种栽培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1680年引种栽培于斯里兰卡,1902年柚木首次引种到亚洲以外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和加纳等非洲国家。1913年在热带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次建立了柚木人工林,后来柚木又被引入哥斯达黎加和巴西。中国柚木的引种始于1820年;1900年中国台湾开始在高雄等地引种柚木,1913年进行大面积种植;1960~1967年在中国海南尖峰岭也开始种植柚木人工林;20世纪70年代后柚木人工林发展缓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