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坛流行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流行的一种文学现象,指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1][2][3]
“伤痕文学”起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十年“文革”给人民的肉体和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伤害,人们借文字表现对十年动乱中政治制度和文化专制的批判,宣泄悲愤的情感。刘心武的《班主任》“伤痕”小说,以此为首涌现出了大量“伤痕文学”作品,形成了对文坛、对社会的强大冲击力。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该文学现象的兴盛期,但由于“伤痕文学”作品艺术手法上较为粗糙,思想深度不够,很快就被“反思文学”所取代了。[4][2][5][6]
“伤痕文学” 的大部分作品是苦难经历叙事,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源于政治谬误导致的个人的不幸遭遇、以及表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创伤,表现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并恢复了文学的批判功能。在创作手法上,“伤痕文学”实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在情感模式上,“伤痕文学”大多营造出悲剧氛围来宣泄情感。总的来说,“伤痕文学”打破了旧有的文学陈规,唤起了全民族对过去的艰难思索,为恢复和发扬现实主义传统作出了贡献。“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周克芹从维熙冯骥才宗璞等。[3][7][8]

形成与发展

1976年10月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拘捕,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伤痕文学”是“文革”后出现的第一股小说创作潮流,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十年“文革”给中国人民的精神上、肉体上留下了累累伤痕,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人们于是回顾文化专制、愚民政策、法西斯的野蛮与残忍带来的伤害,借文字哭诉、指控、谴责、批判、暴露这十年动乱并借以宣泄自己悲怆愤怒的情感。[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