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玄术
风水,也称堪舆[6]、卜宅、相宅[4]、相地[5] ,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种信仰和观念,[7]是一个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和涵化的流变概念[5],是一门选择居住环境的指导理论。[8]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玄学[9][8][10]在古代,风水指藏风得水,充盈生气的理想自然环境,[3]显然,风和水是组成风水不可或缺的因素。[5][2]古人认为大地如人体,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影响住者或葬者个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祸福,所以需要相机择地,[3][2][11]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房屋、房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以求趋吉避凶、身体健康、事业兴旺。[12][13][14]
在风水的定义出现之前,古人就已经有了凭风向水流等形势择地而居的传统。[5]故风水最初应是中国古人在努力调和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所诞生的产物。[15]早期的古人类为了谋生和繁衍,基于山川走势选择环境,已经初显相地意识。他们偏爱山洞、盆地、边缘地带等区域,这些环境与风水理想模式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在夏商周时期,人们盛行大规模迁徙和营建活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针对迁徙和营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方法论和官职,这些方法和官职与后世风水学中的相宅与卜宅方法相似。例如,土会、土宜、土圭、土化等。[16][4]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以阴阳消长的规律及“五行相胜”“五行相生”的生克关系来阐释天地万物,并据此推断季节变化。最早对五行进行阐释的记载可见于《尚书·洪范》。 到了战国末期,邹衍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他还提出了大九州的概念和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将五行生克运转的规律与朝代的兴衰更替相对应,对秦汉时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7][18][19][16][4]自秦汉时期开始,这一概念逐渐融入了祈福[ráng]灾的元素,从而演变成为一种在中国民众中广为流传的民俗行为。[15]而后,晋代郭璞所作《葬书》第一次定义了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5][2]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风水学逐渐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周礼》中描述的两类事务后来传承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形势宗”和“理气宗”两大派别。形势宗注重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主要用于选择地址和地形,而理气宗则更注重时间序列,包括阴阳五行、干支生肖等因素,用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4][20][16]此外,风水生气论的形成和佛教的宇宙观以及对天文、地理的新认知,撼动了堪舆的地位。[3] [21]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任人唯贤”和“学而优则仕”思想不仅促进了儒学的普及,也推动了风水术家的发展,许多大师涌现出来,成为风水术家中的领头人。这些大师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声望获得了步入仕途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风水的专业化。[8] [22]宋代是风水发展的鼎盛时期,形势派和理气派正式形成各自的体系和派别,并在文人雅士之间广泛流传。当时,理学大家朱熹提出了“小道也是道理”的观点,这一思想使得风水术在宋代科技和工商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儒学之士研究、揣摩的学问。这一认可使得风水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价值。[8] [23][24][25][26]元代是一个非汉族统治的时代,风水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处于相对的低潮期。[8]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在皇家和民间广泛进行,形成了许多派别,但主要仍属于形势派和理气派的研究范畴。随着科技的进步,风水理论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如《地理人子须知》《地理五诀》等书籍的出现。 [27] [28]19 世纪 60 年代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风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伊特尔出版了《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一书,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风水理论,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糟粕和迷信成分。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后,产生了独立的专业地理学家群体,风水逐渐沦为江湖骗子的骗术,在五四运动后更是被视为迷信,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被列为迷信而在全社会被禁绝。[8][29]这种风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久,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然兴盛不衰。[5]
在当代社会,风水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些人极度推崇风水,甚至将其视为科学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将其视为迷信。对于许多认同风水的人来说,风水是一门涵盖了众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在建筑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学等领域皆有应用。在生活中的建筑活动中,人们对风水的影响和应用已经做出了明显的体现。风水中许多内容在现代科学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证据支撑。还有些人认为风水就是迷信。因为风水中很多内容无法用现有科学来解释,也就是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例如,《辞源》对风水的定义为:“(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30][31][32]

风水释义及别名

在《葬经》之后,对“风水”的著名解释还有明代乔项的《风水辨》和徐善继、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须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