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也称堪舆[6]、卜宅、相宅[4]、相地[5] ,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种信仰和观念,[7]是一个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和涵化的流变概念[5],是一门选择居住环境的指导理论。[8]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玄学。[9][8][10]在古代,风水指藏风得水,充盈生气的理想自然环境,[3]显然,风和水是组成风水不可或缺的因素。[5][2]古人认为大地如人体,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影响住者或葬者个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祸福,所以需要相机择地,[3][2][11]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房屋、房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以求趋吉避凶、身体健康、事业兴旺。[12][13][14]
在风水的定义出现之前,古人就已经有了凭风向水流等形势择地而居的传统。[5]故风水最初应是中国古人在努力调和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所诞生的产物。[15]早期的古人类为了谋生和繁衍,基于山川走势选择环境,已经初显相地意识。他们偏爱山洞、盆地、边缘地带等区域,这些环境与风水理想模式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在夏商周时期,人们盛行大规模迁徙和营建活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针对迁徙和营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方法论和官职,这些方法和官职与后世风水学中的相宅与卜宅方法相似。例如,土会、土宜、土圭、土化等。[16][4]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以阴阳消长的规律及“五行相胜”“五行相生”的生克关系来阐释天地万物,并据此推断季节变化。最早对五行进行阐释的记载可见于《尚书·洪范》。 到了战国末期,邹衍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他还提出了大九州的概念和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将五行生克运转的规律与朝代的兴衰更替相对应,对秦汉时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7][18][19][16][4]自秦汉时期开始,这一概念逐渐融入了祈福禳[ráng]灾的元素,从而演变成为一种在中国民众中广为流传的民俗行为。[15]而后,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