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楠

豆科油楠属植物
油楠(学名Sindora glabra Merr. ex de Wit)[1],俗称蚌壳树[1]、脂树、科楠[3]等,为豆科Fabaceae油楠属Sindora乔木[1][6],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5]。油楠适生于海拔700~600米以下的热带季雨林和热带沟谷雨林中,多见于中海拔山地的混交林中[7]
油楠高8~20米[1],小叶革质,对生,椭圆状长圆形,很少卵形;具小叶柄。圆锥花序生于小枝顶端的叶腋处;苞片卵形,叶状;花梗中部以上有线状披针形小苞片,苞片、花梗及小苞片均密被黄色柔毛;萼片2型,最上面的1枚阔卵形,其他3枚椭圆状披针形;花瓣为长椭圆状圆形,1枚,被包于最上面萼片内。荚果为圆形或椭圆形,外面有刺;种子1颗,扁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1]
油楠的树干木质中含有淡棕色可燃性油质液体,可作为珍贵的能源树种[2][5]。树干中含有精油,可做为香料的原材料[3]。其木材坚重,纹理直,结构细,耐海水浸渍,心材耐腐,可供车辆、家具、建筑等用材[3][8][9]。油楠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等级为Ⅱ级[10];同时该种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被评估为易危(IUCN 3.1标准);此外《受威胁物种信息》、2013年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04年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等保护名录中也有收录[11]

发现与定名

1928年美国植物学家美林(Merrill)首次记载了海南岛上的油楠属植物,但误认为该种是越南油楠(Sindora cochinchinensis)。1949年荷兰系统发育学家德·威特(DE WIT)将海南岛上发现的油楠属植物认定为新种,命名为“Sindora glabra Merr. ex de Wit”。1958年陈焕镛等人将“Sindora ”译为“蚌壳树属”,将“Sindora glabra”译为“蚌壳树”,此名可能是根据早年美林记录 的土名 “P'ong hok shue”音译所得。1965年陈焕[yōng]将“蚌壳树”正式更名为“油楠”,而“蚌壳树”则作为别名,还补充了“曲脚树”和“科楠”等别名,同时发现了该树种的油脂具有燃烧价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