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南北朝《乐府诗集》的叙事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也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最早收录于中国古代音乐著述《古今乐录》,流传版本众多,其中最经典版本的是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所辑录的,被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1][2]
《木兰诗》的故事背景发生于北魏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侵扰,威胁国土安宁,朝廷因此规定每家派一名男子从军,这是导致木兰从军的直接因素。《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征战沙场十数年后凯旋回朝建功受封,[3]心系父母最终辞官还家,赞扬了木兰坚韧勇敢和忠君爱国的品质,塑造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英雄形象。全诗详略得当,语言具有生活化、节奏化特点,叙述生动,体现了乐府诗便于歌唱的特点。《木兰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4]同时使用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方法,刻画细节,使得情境塑造真实生动,丰富了木兰的人物形象。[5][6]
《木兰诗》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代表了北方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并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同时,《木兰诗》是花木兰这一文学形象的起源,成为后世花木兰艺术形象塑造的参考范本,并影响木兰文化的形成发展。《木兰诗》所体现的儒家传统忠孝思想与女性英雄品格在今天仍具有启迪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7]

创作背景

关于《木兰诗》创作的时代,学界一直存在多种说法及争论,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南北朝南朝)。[8]目前认可度最高的是《木兰诗》于北魏时写成。从诗中可以获得一定信息,诗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中得知木兰从军经过黑山一带,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可以根据地点考证这场战事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期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史书中记载“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便是这场战役的原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