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九运,是中国古代划分大时间的方法。古人把20年划分为一运,60年划分为一元。三元就是上元、中元、下元,三个元总共是180年,即九个运,故称三元九运。自古便记载于黄历上,并结合干支历使用,多用于风水学上。[1][2]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土星与木星每隔20年就要相会一次,处于同一直线;每隔60年,土星、木星、水星就要相会一次;每隔180年,九大行星就会处于太阳的同一侧,分布在一个小的扇面中,形成“九星连珠”。因这种天体运行规律永不改变,所以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这种规律划定“三元九运”的时间体系,以180年为一正元,每一正元又分上、中、下三元,每元60年,每元分三运,即一至九运。同时,北斗七星加左辅星和右弼星的运行规律与地球上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之间存在某种暗合关系,在每运20年都有其中一颗星起主导作用。[1] 古人把黄帝元年(公元前2697年)定为始元,而近代三元九运从1864年甲子年起算,2004~2023年为下元八运,[2][3]2024~2043年为下元九运。 体系解析
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