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星-抖音百科
土星(英文Saturn),位于木星和天王星之间,是太阳系第二大气态巨行星。土星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直径排行第二,仅次于木星,距离太阳第六远。因为与木星同属于类木行星,所以土星也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和自转速度快等特点。质量是地球的95倍,体积是地球的730倍,平均密度为八大行星中最小,比水的密度大约还小31%。由于自转速度非常快,星 体外形呈扁的椭球体。[1] 虽然它被称为气态巨行星,但它并不完全是气态的,主要由氢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的氦和微量元素;内部核心部分可能还有固态岩石和冰类物质。土星地表温度低到零下一百多度,核心温度却高达零上一万多度。土星有一个可观察到的漂亮光环,那是它的行星环系统。环的主要成分是冰的微粒、尘土和少数的岩石残骸。土星表面寒冷多风,上空闪电频繁,风速高达1800千米/小时。持续存在于南北极的中央眼和六边形风暴,是土星表面最独特的风景,是其他行星不具有的。有145颗卫星绕土星旋转,土卫六是土星系统中最大和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三,比行星中的水星还要大,并且土卫六是太阳系仅有的拥有明显大气层的卫星。它和土卫二都是人类寄希望获取生命早期演化物质的星体。[6][7][8] 土星是人类肉眼能够观察到的最远的一颗行星,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在西方,土星的英文名称源自于罗马神话中的农业之神萨图恩;在古中国有“镇星”或”填星”之称,又名瑞星,西汉之后始称“土星”。早在十七世纪,人类就开启了探索土星的历程。[1][2] 探索和发现
1610年,伽利略·伽利莱通过望远镜首次观测到土星和它的卫星。1655年,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亚安·惠更斯发现了“泰坦”,首次描述了土星的“环”。[2]1675年,让·多米尼克·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条暗缝,这就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的卡西尼环缝。他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9]1857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通过稳定性分析证明土星环不是一个刚体结构,而是非常多的小颗粒组成。1885年,James E.keelert通过光谱观测首次证实了土星环不是刚体的论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