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1]
亲王一词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贯穿之后的中国封建王朝,并在唐、清两代有较大的发展。各朝各代中,亲王均是王爵制度的第一等,为正一品。[1]亲王赐封有恩封、功封及袭封三种,主 要对象以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主;在唐朝末期、五代、辽代及清朝时,有因大勋劳而获封亲王的异姓功臣。[2][3][4][5][6][7]唐宋辽时期,亲王爵位不可传袭;[8]而在北魏、明清时期,亲王爵位可世袭,明清时,一般亲王传袭为降袭,但清王朝“铁帽子”亲王则世袭罔替不降袭。[9][10]亲王掌有实权,特别是辽代和明朝,亲王掌控军事。[11][12]亲王的待遇一般以俸禄、食邑及亲恤三部分构成,食邑因朝代不同,差异较大,从五百户到五千户,甚至加至万户不等。[13][14]亲王作为皇室近亲,在礼仪、服冕、车辂及开府规制等诸多方面,均有特制,并且远高于其他爵位。在唐朝和明朝,亲王在法律上还享有诸多特权。[15][16][17][18] 概念解释
亲王,是中国封建时期爵位制度中王爵第一等,其封授范围主要以皇帝的兄弟、子孙为主,继承方式通常以亲王的嫡长子继承,封亲王爵之前称为世子。先秦及秦汉到三国时期,王通常指代国君或诸侯王,享有封地统治权,为一国之君,爵位制度中并无亲王一爵。两晋时期,封王者的权力虽被限制,但一定程度仍然享有封地的治理权,是“ 国王”向“亲王爵”的过渡。[1][19][20][21][22] 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和孝文帝先后对王爵制度进行改革,明确亲王爵是仅次于皇帝的第一等爵位,封授范围仅限于皇帝的兄弟、子孙,取消异姓封王,亲王爵继承为嫡长子为主、非嫡长子为辅的方式,以保证亲王爵的延续性。封亲王爵者,享有实封的食邑,但对封地没有治理管辖的权力。但南北朝时期,亲王爵并不称“亲王”,而是以一字国号,或二字郡县号冠以“王”来体现,“一字国号王”如赵王、秦王等,“二字郡县王”如长沙王、琅琊王等。隋及宋时, “亲王”一词始出现于史书中,如《隋书·百官志》中有记载道:“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亲王起家则为侍中。”北宋史学家宋樵在《通志·职官略》上记叙:“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但以“亲王”二字冠以亲王爵的仅有清朝,其他朝代沿用“一字国号王”和“二字郡县王”的形式封授亲王爵,“一字国号王”爵位高于“二字郡县王”。[1][21][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