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威马逊

2002年第5号强台风
台风“威马逊”(英语:Typhoon Rammasun,国际编号:0205,[1]名字来源:泰国,名字意义:泰国神话中的雷神),此处指2002年第5次台风。[4]
2002年6月下旬,季风槽延伸到赤道以北的北太平洋西部,西部的热带扰动发展出的对流最终发展成“威马逊”。6月29日,热带风暴“威马逊”在菲律宾以东的洋面生成,并向西南方向移动。7月1日,发展成为强热带暴风,第二天发展为台风,并以25-3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3日,台风风力达到最强,中心风力为100米/秒。7月4日,受台风内力和环境场的影响,[2][3]台风趋向减弱。5日,开始在槽前转向,折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并开始逐渐减弱为强热带风暴,6日进一步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在朝鲜东部沿海逐渐减弱并消亡。[3]
“威马逊”台风造成上海市区及郊县普遍出现大到暴雨和7-8级以上大风,长江口的杭州湾实现特大增水。[3]浙江省沉损船只1200艘,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长江口深水航道2个大型圆柱沉箱受海浪冲击移位,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5]上海市浦东国际机场的一些航班被推迟或取消,十六铺客运码头通向江浙的大部分线路停止了客运。[6]

台风命名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在香港举行,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这张新的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分别提供10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7]“威马逊”一名由泰国提供,是指当地神话的雷神。[4]自2000年实施台风命名以后,至2014年共有三个叫威马逊(Rammasun)的台风,即0205号台风、0802号强台风和1409号。0205号强台风是“威马逊”这个名称第一次使用。[8]由于1409号台风“威马逊”给中国造成严重灾害,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将“威马逊”从台风命名表中永久删除,不再用来给其他台风命名。[9]2016年,“威马逊”由泰国提供的新名称“博罗依”替代[10],其菲律宾名“Glenda”也由新名称“Gardo”替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