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的古印度王朝
1
4
孔雀王朝(英文:Maurya Dynasty)[1](约公元前322年[a]—约公元前185年[b]),是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7]孔雀王朝时期的摩揭陀国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3]
公元前四世纪时,古印度摩揭陀国统一了印度北部。[8]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在返回巴比伦时,他在占领的印度西北部地区留下一支军队,并设立了总督和马其顿驻军监管。马其顿军队在当地大肆抢掠及屠杀,致使民族运动不断。[8][3][9]摩揭陀国的旃陀罗笈多组织部队,参与到反对马其顿军队的斗争中,并在驱逐马其顿军队过程中,于公元前322年[a]推翻了难陀王朝,以华氏城都城,建立了孔雀王朝。[8][3][9]公元前317年,马其顿驻军撤离印度,孔雀王朝占据了原难陀王朝的领土和马其顿人所统治的西北地区,随即又兼并了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小国。[3][9]
公元前305年,旃陀罗笈多打败了入侵的塞琉古国军队,迫使塞琉古国了割让阿富汗斯坦包括今坎大哈喀布尔赫拉特等地区和俾路支斯坦的部分地区。此后,旃多罗笈多继续西征和南征,将统治范围扩张到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一带。[3][9]旃多罗笈多去世后,新王宾头娑罗继续南征,将王朝的疆域推进到南印度德干地区。[3]阿育王即位后,继续对外扩张,并在公元前261年击败强国羯陵伽,完成统一大业。[10][11]此后,阿育王皈依佛教,再没有主动发起战争。[10][11]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逐渐走向衰落。[2][12]约在公元前185年[b],孔雀王朝第九任国王布里哈德拉萨,被篡权的大臣普西亚米陀·[xùn]加杀害,孔雀王朝因此覆灭。[2][12][6]
在征服羯陵伽后,孔雀王朝的疆域面积达到鼎盛,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斯坦大部分地区,南抵内尔河,完成了印度次大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统一。[3]孔雀王朝以王权为中心,国王被神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3]孔雀王朝沿袭种姓制度以作为居民等级关系的划分,种姓制度下实行以首陀罗和下层吠舍以及贱民种姓为主的奴隶制。[14][5][15]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是孔雀王朝并行的三大宗教,但在阿育王时期,佛教发展迅速,被立为国教。[16][17]孔雀王朝有自己的货币,[4]且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极其发达。[18][19][20]孔雀王朝的文学与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这一时期宗教文学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而阿育王石柱则是这一时期雕刻艺术发展的具体体现。[21]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