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中国著名民间神话
1
4
《牛郎织女》,是中国著名汉族民间神话故事,[3]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并列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4]
最初“牛郎织女”由牛郎星织女星演化而来,后经过历史发展,催生了许多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其中,比较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版本讲述了下凡的织女与凡人牛郎相爱后不得不回到天宫继续织布,牛郎披上老牛的皮追赶织女,但王母娘娘用簪子划下了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当农历七月初七时,成群结队的喜鹊在银河上搭出一座桥,牛郎和织女一家在鹊桥上团圆,互诉衷肠。[2][5][6]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萌生于西周时期,是原始先民对星座崇拜的一种映射[7]西汉时期,牵牛星织女星被赋予人格化,直至东汉末年牵牛星织女星首次被完全拟人化并且二者之间产生了爱情。[8]南北朝时期,梁代萧统[zuǎn]的《文选》中的一首《洛神赋》注释,确认了牵牛织女夫妇关系。[9]并且在此时期,出现了“天帝”的角色,反映了当时子女与封建家长之间的关系,使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完善。[10]唐宋时期,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在诗词中得到了极大的传播,逐渐形成小说。[11]而有关“牛郎织女”情节与南北朝时期相比变化不大。[10][11]宋朝时有关“牛郎织女”的诗词主题立意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或悲情基调,主题增加了一些生活化、世俗化[12]除金元之际杜仁杰所创作的套曲《商调·集贤宾北·七夕》较完整地描述了七夕佳节的风俗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外,[13]明代创作文人在受到明代的民主进步思想影响后,对牛郎织女故事再创作,推翻了牵牛织女爱情传说,织女作为天上神灵并未嫁给牵牛,天上也没有人间所说的七夕相会之事。[14]清代文人们出于对封建性别文化批判和妇女问题的思考等政治问题,开始重述牛郎织女故事。直至清末时期,牛郎织女传说基本定型。[15][16]新中国成立前,随着地方戏曲的兴盛,牛郎织女故事开启反封建主题,形成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及以牛郎织女神话为题材的小说,如京剧《天河配》、小说《牛郎织女团圆记》《牛女的悲哀》等。[17]新中国成立后,牛郎织女传说延续反封建压迫的主题,并对一些戏曲及教材进行改编,着意刻画勤劳善良、敢于追求爱情的牛郎织女形象,并将故事的矛盾冲突放在以王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牛郎织女为代表的普通劳动群众上来。[16]
源自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摆上时令瓜果等吃食观星祈福,对月乞巧。宋代以后,从朝廷到民间都将牛郎织女作为神灵祭祀,举办庙会、吃云面、看天等风俗。[18]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风调雨顺的渴望,希望建立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人间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爱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9][20]是中国封建基本家庭模式和家庭生活的缩影。[21]同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透过对老牛的神化,在更深层面上反射出劳动人民对牛的图腾崇拜以及万物有灵的信仰。[22]
“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范围较广的一个,不仅遍及中国各大地区,也流传到了韩国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地区。[23]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存有争议,至今在山东省沂源县山西省和顺县陕西省西安市等地都有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的相关遗址。[24][25][26]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民间故事传播的主要趋势,面临形式较为传统且单一、受众面狭窄及文化传播队伍专业性不强等问题。[27]2006年6月,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和顺县文化馆、沂源县文化馆获得“牛郎织女”保护单位资格。[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