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

北宋米芾书法作品、“天下第八行书”
1
6
蜀素帖,又名《拟古诗帖》或《书诸体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作品,是米芾行书代表作品之一。[2]
蜀素帖为墨迹绢本,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计71行658字。[1]文心为米芾自己记录当时游记和送行之作,依序为五言古诗《拟古》二首、七言绝名《吴江垂虹亭作》一首、七言律诗《入境寄集贤舍人》与《重九会郡楼》各一首、五言古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二首与七言古诗《送王涣之彦舟》一首。[1][2]文心前有董其昌清高宗乾隆的题文,文心后有蜀素长卷最早所有者林希以及著名书家沈周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跋文。帖上所[qián]印章有包括“米姓之印”“文征明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在内数十枚。[4]
《蜀素帖》明朝前流转情况不明,明后经杨士奇项元汴收藏家递藏,乾隆年间进入清内府,[4]后为北京故宫旧藏,解放战争结束后被带入中国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此帖结构上奇险率意,变化灵动;章法上对比强烈,出乎意料;墨法上干而不燥,枯中见润,浑然天成。[5][6][7]《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5]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为当代研究米芾书法技巧提供全面样本,能够作为区分真伪的权威参考。[8]

创作背景

林希字子中,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9]庆历四年(1044年)林希得到这卷蜀素,在家藏了二十余年后于熙宁元年(1068年)把这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只在卷尾题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