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

国民革命军将领,第七兵团司令
1
4
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又名黄伯韬,曾获授光华宝鼎勋章,[1]原名新,字焕然,号寒玉,祖籍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梅江区),出生于天津国民党陆军中将第七兵团司令官,1949年被追赠为国民党二级上将[2][3]
黄百韬曾就读于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学兵营、江苏省军官教育团第五期,结业后在江苏省防军任排长、连长等职。直奉战争爆发时,黄百韬被俘并投靠奉系,先后任团附、营长、参谋等职。“皇姑屯”事发不久,黄百韬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源泉投降蒋介石,升任师长。中原大战结束后,黄百韬参与“围剿”工农红军的行动,升任第41师第123旅旅长,又调任第48师144旅旅长。1935年,黄百韬升任第41师代理师长,负责“追剿”和堵击长征西进的红军;同年9月升任第三区司令官。[4][5]1936年,黄百韬被任命为鄂湘川黔边区“剿匪”总部总参议,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毕业后任冀察战区参谋长。1940年春天,黄百韬调充军令部高级参谋,次年又出任第三战区参谋长一职。1943年,黄百韬晋升为陆军中将,次年任第25军军长。[2][4]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黄百韬任整编第25师师长,率部先后在宜陵樊川邵伯高邮、卞仓等地与解放军展开激战。1948年,因豫东战役中的突出表现,黄百韬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担任第七兵团司令官。[2][6][7]
淮海战役中,黄百韬所部12余万人在碾庄被解放军全歼,黄百韬突围逃命不成,举枪自杀而亡[a][8]1949年1月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2][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