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中国历史上曹魏、蜀汉、孙吴并立的一段时期
1
3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又称为三国时期。共经历六十一年。[1][2]
汉朝末年,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农民起义,朝廷授予地方军政大权,各地军阀纷纷割据称雄。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大军阀势力鼎立的局面。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之后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次年,刘备以承袭汉朝基业为名,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次年即发动夷陵之战,攻打江东孙权以报其之前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孙权遂主动称藩于曹魏,并击败了蜀汉。曹魏黄初四年(223年)四月,刘备病亡,孙权随即反叛曹魏,不再对曹魏称臣。蜀汉则在丞相诸葛亮的主导下和孙权势力结成联盟,共同抗曹魏,此后多次北伐攻打曹魏,但均收效甚微。[3][4][5]曹魏太和三年(229年),孙权趁曹魏蜀汉交战之机,自立为帝,建立孙吴政权,三国鼎立正式形成。[6][5]此后,蜀汉自诸葛亮离世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安定民生上,大将军姜维多次率兵攻打曹魏未果;孙吴内部也长期内斗争权;蜀汉、孙吴与曹魏的争斗中处于劣势。而曹魏政权却逐渐被司马氏权臣掌控。曹魏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三路出击灭掉蜀汉。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曹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孙吴被西晋灭国。三国时期自此结束。[2][3][4][5][7][8][9]
三国之中,曹魏疆域最大,其次是孙吴和蜀汉,各国人口均缺乏可靠的史料记载。三国在沿袭东汉三公九卿制基础上,侍中地位得以提升,且世家大族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军事上各有特色,其中曹魏的陆军,蜀汉的弩兵,孙吴的水军实力较强。法律上倡导明刑弼教,但主张重刑,刑罚较为急峻。手工业经济兴盛,有蜀汉锦等高品质丝织品。造船业发达,与西域、东亚、南洋诸国都有过贸易往来。货币管理混乱,多数时期钱物并行。文化兴盛,出现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个文学兴盛期,还开创了曹魏晋玄学。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也在该时期完成。[10][11][12][13][14][11]

名称由来

东汉末年,朝局不稳,军阀纷纷割据称雄。赤壁之战后,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并立的局面。曹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次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孙权虽暂时称藩曹魏,但实际上割据江东,成为独立于曹魏、蜀汉的第三个政权,而三国鼎立的基本雏形已经形成。曹魏太和三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政权,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史称三国时期。曹魏景元四年(263年),曹魏灭蜀汉,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曹魏称帝,建立西晋,晋咸宁六年(280年),孙吴被灭国,三国时期结束,前后历时六十一年。[2][3][4][5]